来源:医院
在临床上,「急性阑尾炎」又俗称为「盲肠炎」。「阑尾」与「盲肠」事实上是两个不同位置的器官,由于其解剖位置较为接近,所以「盲肠炎」一直以来就被误称为「阑尾炎」。虽然如此,临床医师亦会以「盲肠炎」来对病患解释病情,而绝大多数的民众也都已习惯这个字眼,反而不知「阑尾炎」真正的是指什么。
解剖学上,「阑尾」长度大约在五至十公分之间,突出于大肠起端的「盲肠」后内方,即接近小肠进入大肠处,位于人体的右下腹部。在所有腹部急症的原因中,亦以急性阑尾炎最为常见。任何年龄层(包括出生几天的婴儿或老年人)都有可能罹患「急性阑尾炎」的机会。儿童亦是好发急性阑尾炎的族群,三岁后发生此疾病机会就增加很多。
在临床上,导致「急性阑尾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阑尾管腔阻塞,其中包括粪石、周边淋巴腺发炎肿胀、食物残渣、甚至是蛔虫;而一旦管腔出口受阻,其黏膜所分泌的黏液无法排出,使得阑尾管腔压力升高而造成内膜糜烂,再加上阑尾壁血液循环不佳,导致细菌侵入管壁,使得阑尾坏死而破裂;倘若脓液渗入腹腔,则会造成急性腹膜炎。
在临床上,早期的急性阑尾炎呈现腹痛(可以是上腹部疼痛)、恶心或呕吐的症状,腹泻较少见。在之后的数小时,疼痛点会逐渐转移至肚脐,再转至右下腹部,此时可因咳嗽或移动身体而使得疼痛加剧。基本上,并非所有急性阑尾炎罹患者均会有疼痛转移的表征(即由肚脐眼周围移至右下腹部),某些人在疾病的早期,就直接出现右下腹部疼痛,并立即衍生急性腹膜炎的症状及表征,此时腹部有「反弹痛」以及腹部肌肉呈现僵硬的表征,大部分罹患者在此时都有高烧现象。
诊断主要靠病史问诊及身体检查触诊,血液检验可能会发现白血球数升高,腹部X光有时候可以看到右下腹部有粪石及局部性的肠肿大现象。超音波可以用来辅助诊断,对于困难诊断之个案,可以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率高达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但在某些人群中如孕妇、老年人以及婴幼儿,其临床症状并不很明显,在疾病的早期也不易被察觉,而在出现腹膜炎或败血症时,才经由剖腹探测得知其阑尾已坏死穿孔。一般穿孔都发生在症状出现后二十四至三十六小时,但小小孩或老年人可能会更早。阑尾穿孔后腹痛可能会从原先局限在右下腹变成整个下腹痛,但一般还是以右下腹较厉害。至于痛的程度每个人的耐受度都不一样,很难做个说明,但小孩子不会表达,老年人对痛的耐受度高,故较难诊断。
为了避免阑尾坏死穿孔出现腹膜炎或败血症之并发症,若是高度怀疑急性阑尾炎,此时应建议手术做最后确认与治疗。要在手术前%确定诊断阑尾炎是不可能,早期手术的结果,虽然使阑尾坏死穿孔病例减少,但是也会使手术阴性率增加,也就是手术发现并非是阑尾炎。外科专家们都同意,20%左右的手术阴性率是合理的。可惜在消费意识高涨的今天,手术阴性率会被无知的民众解读成「误诊」,进而产生医疗争议。因而我必须在此强调:手术前%确定诊断阑尾炎是不可能,早期手术的目的在于做腹痛的最后确定诊断与治疗,并且避免阑尾坏死穿孔。
治疗以手术切除阑尾为主,阑尾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常见的有伤口感染、腹腔化脓、肠沾粘等等,女生甚至可能产生输卵管沾粘而导致不孕,这些并发症发生机率与手术当时阑尾发炎情形有关。若是阑尾尚未坏死穿孔,阑尾切除术并发症机率就很低,只有不到5%;若是阑尾已经坏死穿孔,并发症机率就超过10%,严重者甚至有30%左右产生并发症。
阑尾切除术可以用传统手术方式(健保给付)或以腹腔镜手术进行,但是腹腔镜手术需要自付手术所需的「材料费」。传统手术方式是在右下腹做一个5公分的切口,切开腹壁肌肉后切除阑尾。目前腹腔镜手术可以在2到3个1公分以内小伤口下切除阑尾,因此术后疼痛度改善很多。两者间在手术并发症没有差异,但是住院天数腹腔镜手术略快于传统手术。其次,腹腔镜可以检查腹腔内大部分脏器,而传统伤口仅有相当有限视野,在手术阴性(也就是手术发现并非是阑尾炎时),腹腔镜可以检查整个腹腔以查出真正病因,因此愈来愈多人采用腹腔镜手术。
若是阑尾坏死穿孔出现腹腔脓疡超过一周,此时腹腔沾粘严重,手术风险大增。若是能用抗生素直接控制感染或者再加上超音波(或计算机断层)导引下引流脓疡,等腹腔感染消退后,再做间期性阑尾切除(intervalappendectomy),是降低手术风险的另类选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