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是生活中很多人的习惯,近年来城市街头的采耳店也越来越多。从医学角度来讲,掏耳朵不仅起不到清洁耳道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对耳道造成伤害,严重时还会损伤听力。
最近,张阿姨总感觉耳朵闷闷的,同时耳道时不时还有些发痒。刚开始她并没有在意,可是过了几天,她的耳朵居然流出了黄色的液体,医院就诊。
经过检查,张阿姨患上了霉菌性外耳道炎。“我平时清理耳朵很勤,怎么还会长霉菌?”张阿姨对此很疑惑。了解情况后,医生表示,张阿姨患上霉菌性外耳道炎与她长期频繁采耳有很大关系,因为采耳存在很大隐患。从解剖学上看,采耳涉及的是露在头部两侧的耳廓和深部的外耳道,耳廓外露可以直观观察,一般问题不大,即便有损伤也能及时发现;而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外耳道、鼓膜,采耳时一旦用力不当容易损伤外耳道,导致外耳道感染,引起流脓和耳痛。
老百姓所说的耳屎学名叫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油脂。耵聍刚产生时有一定的油脂和水分,可以滋润皮肤,保持湿度,对外耳道的皮肤有保护作用。新鲜的耵聍在耳道时间久了,水分挥发后大多就成干片了,也有变成黏稠黄色的,叫油状耵聍。耵聍可以起到帮助耳道抗菌、保温、保湿、防噪、防异物人侵等作用,正常情况下,耵聍会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在人咀嚼或者张口运动时自行排出。
人体无法自行排出的耵聍,一般位置较深或者比较坚硬,清理不当很可能将耵聍推人到耳道的更深处,引发耵聍栓塞,导致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咳嗽等,甚至损伤耳道内敏感组织从而引发更加严重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让医生借助器械将栓塞的耵聍取出。还要提醒,对于耵聍分泌旺盛或排出受阻的油性耳朵,医院清理。
门诊时常遇到患者因自己掏耳朵把耳朵弄伤的情况。大部分人在掏耳朵时都会用相对较锐利的工具,比如挖耳勺、火柴梗等,这些物品容易损伤外耳道或耳膜。耳道内局部皮肤损伤后容易引发细菌感染导致外耳道炎或中耳炎。除了急性损伤和引发感染外,长期掏耳还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或耵聍腺癌。
生活中,不少家长都有定期给孩子掏耳朵的习惯,其实,在孩子没有主动表示耳朵不舒服时,家长不要去给孩子掏耳朵。儿童的外耳道比成人窄,皮肤也更脆弱,频繁帮孩子掏耳朵对耳道皮肤的天然屏障造成破坏,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耳道湿疹。对于一些耵聍已露在外耳道口的,可以用镊子轻轻夹出。另外,老年人由于肌肉松弛、下颌关节运动无力及外耳道口塌陷等原因,导致耵聍不易排出。但此时尽量不要让老人自行掏耳朵,以免发生意外。
还要强调,人在正常情况下不需要采耳,只有出现下列三种情医院检查,并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操作:
#1
耳朵有明显的堵塞感。
有些人先天外耳道口狭窄,耵聍无法正常自行排出,堵塞形成耵聍栓。当堵塞感医院检查,必要时进行清理。
#2
出现听力下降。
有些人年纪不大,也没有耳疾,突然出现听力不佳,医院检查确诊。
#3
不当采耳后出现问题。
一些人经常随意采耳,操作不当对耳道造成损伤,致使耵聍无法顺利排出,耳朵越掏越堵,严重时出现出血、疼痛、肿胀等症状,医院就诊。
编辑
淙淙
一审
粥粥新新
二审
飘飘
做智慧老人,就看宁波银龄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