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疗效为本挽急症之狂澜

白癜风治疗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3488.html

来源:媒体滚动

翻开首都医科医院的历史扉页,历代名中医都有治疗急症的功夫。年创院时,时任副院长的张菊人以治温热病著称,我国现代中医皮外学科奠基人赵炳南对急性皮肤感染有独到见解,全国名中医李乾构擅治急性胃痛,医院院长刘清泉更是当今中医急症的领军人物。一代代中医人的传承,为中医急诊学科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建科40余年来,医院急诊科中西医并重,开展了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等先进技术以及院内急救措施,协同专科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每年接诊病患数量约为4万人次,抢救余人次。“历史有积淀,现实有发展,这是急诊科的优势所在。”刘清泉说。

如今,医院急诊科已成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急诊科的发展目标是现代急救医院,中医优势及特色突出显著。”这一点,是刘清泉与副院长郭伟的共识。

疗效为本,凸显中医思维优势

“太谢谢你们了,如果不是你们,我已经走投无路了。”一位母亲说,自己17岁的孩子是孤独症患者,因咳嗽一周、发热四天,被诊断为军团菌肺炎。由于孩子难以配合治疗,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医院急诊科。“孩子的情况挺特殊,治疗也存在一些难度。”郭伟回忆,随后的治疗中,急诊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两周后孩子就痊愈出院。

“能获得如此好的疗效,中医思维是关键。中医急诊的优势在于思维理念。医院,医生如何去思考、分析,提升救治效果,降低死亡率是根本。”刘清泉表示。

他举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患红皮病性大疱性类天疱疮,感染耐药金色葡萄球菌,全身溃烂伴脓毒性休克,抗生素治疗几乎无效,这样的难治性患者如何辨证?

刘清泉阐述了他的诊疗思维过程。患者病位在血分,肺胃热盛、血分瘀热,两者叠加导致患者病情危重。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故以肺肠同治,凉血解毒。予犀角地黄汤(以水牛角替代犀角)和宣白承气汤,辅以人参和黄芪。一周后,患者溃烂的皮肤好转,呼吸循环趋于稳定。

以中医理论为指引,以中医思维为根基,急诊科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脓毒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外感发热等优势病种中“大显身手”,开展“胃肠复元法调控炎症反应对脓毒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适应性保护作用”等临床研究。同时,急诊科也重视中医特色适宜技术发展。郭伟介绍,曾有一位岁患者做阑尾炎切除手术,术后利用芒硝敷肚脐、中药灌肠,配以针灸等治疗,仅4天肠道功能恢复,术后10天转到普通病房。

人才为翼,三科联动创新培养模式

“把患者抬到抢救室床上!”一位患者医院急诊大厅,急诊科医生李珅将患者挪到抢救床评估病情后,立刻开始胸外按压,各科室通力合作,7分钟后,患者恢复自主心律,初步抢救成功,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

为提升医师临床技能和决策能力,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年,急诊科、重症医学科(ICU)、感染性疾病科整合组成急诊和危重症救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成立了急诊病房。自6月起,开启了中心内医生轮转。6月3日,李珅进入ICU轮转工作,学习了包括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气管镜操作等内容,并完成多次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以及胸腔、腹腔穿刺置管引流等有创操作。

“整合三个科室,相互取长补短,感染科医生进一步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急诊及危重症科医生精进传染性疾病的鉴别和诊断能力,提升中心整体救治能力和诊疗水平。科室有序轮转,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再学习,再深造的时间和机会。同时中心内床位和医疗设备统一调配共享,缓解了床位紧张和资源不均衡。”郭伟介绍。刘清泉表示,在三个科室整合的基础上,将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急危重症科研团队也纳入到中心,作为第四支力量,随中心人员一起查房,助力临床科研产出。

在刘清泉看来,优势专科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科室,而是一组“学科群”。除了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之外,未来可能也会外延到呼吸科、心血管科等。

目前,医院急诊科已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引进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科室坚持“师带徒”的培养模式,依托王家骥名医传承工作站、王惠英名医传承工作站,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学术理论推广应用于中医药理论研究、教材编写及人才培养中,培育了一批相对稳定的中医急诊传承骨干。

“我院急诊科作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将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规划,打造出同时具有中、西医两种临床思维模式的人才。”刘清泉表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gongshi.com/nwyjc/13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