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兵蔡玉汉退而不休

《董乡文学》杂志选稿平台第期

退休老兵蔡玉汉退而不休

作者:刘宗兰

蔡老先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时与长子合影

上世纪七十年代,利蔡小村因有蔡玉汉、蔡树南两位医生,名声在外。这两位都是被当地老百姓认为的华佗再世,医院里大夫的神奇医生。前者的医术医德更让人们信服与敬佩,后者是医术神奇兼迷信(后者另有《利蔡有个活济公》的文章)。两位医生的医术各有千秋,但前者和后者不同的是,前者是名副其实的上世纪四十年代齐鲁医学院的毕业生,医院,后在中国人医院退休,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还曾有过红色经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谁家有辆自行车就算是富户,至于那小轿车什么的,老百姓们那都是在电影里看到的,在小县城看到的也多是吉普车,少见小轿车。可在利蔡这小村,就能经常看到有小轿车来到村里。当然大多数还是小推车、马车、地排车、自行车等,这些都是来求医看病的人,出进在村西头的农家小院。常有远方第一次来看病的人会问村民们:“这村里的蔡医生住哪里呀?”村民也都乐于热情地告知,并问:“你是找哪个蔡医生?”来看病的疑惑地问:“你们这村里还有两位看病的蔡医生呀?”热心的村民骄傲地回答:“可不,两位看病的蔡医生。有个三十岁来岁的,有个六十来岁的。”来看病地说:“我们是听说有位从部队里退休的老军医,能给病人做手术,也能把瘫痪多年的病人治愈。”村民爽快地回答:“你们找的是蔡玉汉二叔呀,在村西头,走吧,我领你去。”在小村能手术?对,就在这小村,蔡老先生还不止一次给病人动过手术。有一次,邻村一位得了急性阑尾炎的病人,疼得晕过去了。就是去最近的公社卫生院也得十几里路,关键是,到了公社卫生院,公社卫生院就那时的条件和技术也做不了手术。那病人被家属抬到了蔡老先生的家里。医术高超的老先生通过仔细观察,判断是急性阑尾炎。就赶紧让村里的赤脚医生配合,在村卫生室给阑尾炎病人动了手术。手术后,病人很快恢复了健康,感动的病人家属非要给老先生下跪,当然老先生是不让的。治愈了的瘫痪病人,那可真多了去了。其中有一个被老先生治愈了的瘫痪病人,还感动地写首了顺口溜:

一颗银针治百病,

疗效好,花钱少。

瘫痪病人通过蔡医生的电疗,

不仅能走路,还能到处跑。

你若不相信,病人的名字就叫李庭训。

这位叫李庭训的是利城村一个生产队的保管员,因突发高烧住院十余天,烧退出院后遗留下下肢瘫痪。蔡老先生用电针给他治疗三个月后,下肢功能恢复,行动自如,并又担任起了保管员。中间戴帽子的是蔡老先生,他的右边是他老伴,左边的青年是被他治好的病人,也就是他干儿子,携妻女来探望救命恩人(干爹)还有一位广饶县的年轻瘫痪病人,自上初中就由于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医院也无法治愈,休学在家瘫痪卧床三年了。打听到蔡老先生的精湛医术,由他的哥嫂轮流送他来让蔡老先生诊治,通过蔡老先生几个月的针灸治疗,这个青年痊愈了。感动的这个青年的母亲,非要儿子认蔡老先生为干爹,在这对母子真诚的要求下,蔡老先生认下了这个干儿子。是呀,老先生是义务行医,不求报酬,老百姓又没有好报答的,就只有认恩人为干爹作为报恩。还有被治愈了的不少病人,纷纷写感谢信表达谢意,先在这里发封请读友们阅读。蔡老先生常说:“救死扶伤是我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退休后,我要退而不休,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为了给病人诊断正确和及时治疗,蔡老先生想到了中国的一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蔡老先生借孩子赴上海探亲之时,给购回普通常用的医疗器械多件;如听诊器、体温表、针灸电疗机等。都是自费购置的。面对缺医少药,农民经济又不宽裕的情况下,蔡老先生发挥华夏医学宝库中的:一根针,一把草药和中西医结合为老百姓服务。蔡老先生说:农村中的草药是药源广、容易取,如马齿菜治疗痢疾;紫花地丁治疗皮肤化脓性感染;丝瓜藤治疗老年性支气管炎;柳桃叶煎治疗皮肤炎等。让老百姓不花钱医好病。老先生也常为病人家属排忧解难,到外村出诊时,他先要求病人家属去邀请该村的赤脚医生来,听赤脚医生的治疗情况和病史,尊重赤脚医生的意见,而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制定病人的治疗方案,使病人家和赤脚医生的关系协调。并能充分发挥农村卫生室的药品和器械设备的作用,这样病人家和赤脚医生都满意。有一次老先生去马兴村给一位军属检查病情,需要一种仪器,公社卫生院有。该村的赤脚医生和村领导很配合地去公社卫生院借来了阴道窥器。通过检查后,老先生确诊患者系患了子宫颈癌,并建议抓紧手术。村里的医院做了手术,这个军属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早已痊愈。这次是村里、赤脚医生、部队都满意。这就是老先生的医德。曾有一个被治愈了的外地病人,拿着钱物来报答恩人。蔡老先生当然还是婉言谢绝了,并亲切地说:“我领着退休金,为老百姓看病是应该的。”那位被治愈的病人从他家里出来,在大街上逢人就说:“你们村的这位蔡老先生,给人治病的技术好,医德也好,给治好病不要钱也罢,有时下雨天,我还得吃住在他家里,他家的老婆孩子们也都像他一样心地善良,都待人热情,我的心里真过意不去。”这时村里的蔡玉梅老人听了说:“这点钱物在蔡玉汉老弟那里算啥!‘八四暴动’那阵子,蔡玉汉是马千里的文书,从国民党那里缴获的元大洋,还有其他物资,都是他管理着。‘八四暴动’后,按党组织要求,参与暴动的人员,暂时分散潜伏下来。蔡玉汉愣是费尽千辛万苦保存这些物资,又费尽周折把物资全部交给地下党组织。”有村民问蔡玉梅老人:“这事,您怎么知道的?”蔡玉梅老人自豪的说:“‘八四暴动’我也参加了!是蔡玉汉老弟叫着我跟着去的。我也是曾经跟着马千里、蔡恩溥闹革命的人!”那外地人听了感叹地说:“你们村的风水真好!不光出了治病救人的神医,还有过这么多红色故事里的人!”老先生行医救人,不论地点时间。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村里的一男社员和家人犟着劲吃水饺,一直吃的实在吃不下为止,肚子里连喝水的空间都没留下一丝。撑的他非常难受,就在大街上边捋着肚子边走边说:“老天爷呀,往下行!老天爷呀,往下行!”起初,村里的人们还和他开玩笑,笑话他没出息。慢慢的看着这人模样变得难看起来,眼看着他就难受死了。才有人赶紧把蔡老先生叫来。蔡老先生了解了情况后,设法帮助这人呕吐,把吃的没能消化的水饺吐了出来,吐完就舒服了。大家知道没危险了,都感叹地说:“二叔这又救了一条命!”还有一次,村里的一姑娘和家里闹矛盾,喝了农药,家里人忙着送公社卫生院,蔡老先生知道忙吩咐家人:“赶紧先给她往嘴里灌上两个鸡蛋清护住胃!”家人照做了。等卫生院把那姑娘抢救过来后,医生感叹地说:“多亏有鸡蛋清护住胃,医院胃就烧怀了,抢救也难了。”蔡先生就像一棵菩提树,庇护着乡亲们的健康。蔡老先生在他的农家小院,前排右蔡老先生、前左蔡恩溥(博兴县第六任县委书记)后排右蔡老先生老伴、后排左蔡老先生的大儿媳蔡老先生一生坎坷,但他一颗矢志不渝永向党的红心。从热血青年到解甲归田,一直追随着共产党的他,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加入党组织,这是他这一辈子的最大遗憾。但是他自始至终按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读者们要是能读到他在《退休后怎样发挥余热》的发言稿,你就不会认为他是党外人士。他自己没能如愿加入党组织,他就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子孙后代身上。他的子孙后代也没有让他失望。先是在教育战线上的长子加入共产党,随后是他的孙辈们。不管是在部队里的孙子还是在公安队伍的孙女,还是在党政部门的小孙子,都如他所愿,加入了党组织。一生悬壶济世的蔡老先生,与他的家人省吃俭用,省下退休金买了医疗器械与药物,义务为老百姓看病。按他自己不完全的统计,义务为老百姓治病约六万人次。正应了被他治好的病人送给他的祝福——“福寿百年”,老先生百年寿终。

蔡老先生与他的子孙后辈们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集刘宗兰,年生,初中文化,当过农民,做过民办教师,石油公司职员退休。爱好文学,作品散见《齐鲁晚报》《老干部之家》、中华《诗词月刊》《山东石油报》。在《石化老年》刊物获奖,在“我与中国梦诗词大赛"中获奖。

刘宗兰文集

(23)诗咏红色小村利蔡

(22)红色小村

(21)四个咬舌(口吃)闺女找婆家

(20)吕剧:家门口旅游

(19)救火英雄陈吉华

(18)斧头也没有劈掉的缘分

(17)查体站旁的小康村

(16)学阿敏九式太极扇随笔

(15)歌舞升平颂乡村

(14)旮嗒子码头与显城

(13)泥家与卞家的传说

(12)眼震

(11)美女找到了画中人

(10)秀夕阳(外两首)

(9)阿p给岳父拜年

(8)乡情故事——情注菜乡利蔡

(7)乡情记忆——那年我蒸的馒头笑了

(6)乡情记忆——我与知青妹妹

(5)乡情故事——美女变猴子

(4)诗词三首.赞太极

(3)梅兰竹菊

(2)乡情故事——打秧

(1)为陆耕摄影题诗四首

征稿启事

“乡韵乡情”公众平台是《董乡文化》《董乡文学》选稿平台,由博兴县作家协会主办。平台宗旨:追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希望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投稿时请直接粘贴文本,并附有一百字以内的个人简介、作者的照片、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照片请用附件发送。本平台提倡原创首发,文责自负,一旦发现违规现象,立即删除,并在三个月内不发表该作者的文章。投稿邮箱:xiangyunxiangqing

.


转载请注明:http://www.bgongshi.com/nwytd/93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