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期
给文艺爱好者一方沃土,一起耕耘,并于此休憩心灵、放飞梦想
我的岳父岳母“校友”
文/高原寒风
我的岳父岳母是我的校友,这说来话长。知道岳丈、岳母和我是同一个学校毕业的,那是我已经成为他家女婿两年以后的事。
那是一九八六年后半年,天气还较热,玉米已经长到半人高了。单位安排休假,我和妻子就带着孩子去延安我岳父家小住。一天,市推广站家属院来了一群陌生人,有人直接把他们领进了我岳父家,里面有一个熟悉的面孔,那就是我母校教导处主任毛文石老师。他们坐了一个多小时就走了。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学校派来看望在延安工作的榆林农校历届毕业生。当然,我们离校不久,不在被看望之列。从此,我就知道了我岳父和岳母都是榆林农校毕业生,和我是“校友”。
一九九八年清明,我陪同岳父母北上榆林老家祭祖,闲暇时一同观光了母校新址,他们也知道了我是榆林农校毕业学生。只是碍于父婿关系,一直没有坐下来谈论“校友”这个话题。年,岳父母都已是七十多岁高龄了,家人害怕他们患上痴呆症,就给买了电脑,让岳父开始写作自传体回忆录《往事春秋》(后改为《回眸青春》),我负责后期文字整理归类和梳理,才全面地了解了岳父母在*陵27年艰苦生活和工作经历,知道了“校友”为*陵农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最近偶发奇想,以《我的岳父岳母“校友”》为题目,简单叙述他们在*陵的生活工作经历,把那一代*陵“农业人”的工作经历和拼搏精神写出来,把历史过往留下来,也释怀他们对*陵人的感恩之情和对龙乡山水田园的思念牵挂。我和岳丈、岳母真的可以称作“校友”,都是榆林农业学校毕业的。我岳父学的是农学,岳母学的是果树栽培,我也学的是果树栽培。只是入学在不同的时代,前后时间跨度三十多年。我们都是毕业分配来*陵工作的“异乡人”。岳父母老家是榆林市榆阳人,我的老家是延安市宜川人。他们在*陵农业战线工作了27年,我在*陵果业上工作了38年。 不一样的是他们退休在延安,而我退休仍然留在*陵。我岳父是年秋季进入榆林农校学习,得益于他二叔倾力支助,才顺利完成学业。年8月毕业被分配到*陵县农技站工作。那一年,他一个人背着一个铺盖卷,从米脂县坐敞篷卡车经过近公里颠簸来到*陵,成了农技站一员。那一年,他才20岁,充满了青春活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当年冬季,农技站派他到土桥乡(当时设置)故城村做公粮催收工作,历时半个月,完成了故城、吴家原、聂洼等几个村子农户的公粮催收工作。这是岳父参加工作后, 次下乡入户工作,也是走进*陵、认识和熟悉*陵的开始。
年正月,县“三干”会后抽调干部下乡组建初级农业合作社,他被分配到双龙区(现双龙镇)长墙乡河南村驻村组建合作社。第二天早上八点,他和双龙区委干部张文华背着行囊(下乡自己带被褥)从县城出发,步行赶往工作地。他们从北坡底小路上塬走生产路近道,再从七里坡下到店头川。在店头小餐馆吃了点简单饭食后,继续向长墙乡*府出发,3点多到达乡*府办理了到岗报到手续,至此,他们已经步行90余里路程,用时7个小时,用脚步丈量了县城与工作地点的距离。第二天进驻河南村召开村民动员大会,开始了为期50天的合作社组建工作,于三月底顺利完成了任务,这是全县组建完成的第二批合作社组织。期间,还参加了县域外蔓延森林大火扑灭活动。一个出生在荒芜沙漠里的孩子, 次见到了那么大的森林, 次与恐惧的森林大火抗争了七天七夜。火灾扑灭了,人已面目全非。至今记忆尤新,一直念念不忘。年5月,参加了全国在延安县开展的《全国山区规划》试点工作,一场急性阑尾炎疾病差点丢了性命,医院的及时手术救治和精心护理,才得以痊愈归站。从此,医院一直存有一种难以忘怀的情谊,对医生有着深厚的感恩之情。我岳父说,年那年春季,地区通知当晚有晚霜冻害发生,县上派他和一名同事连夜步行去北谷区(洛川地域,当时归*陵管辖,设置为一个区)指导防霜冻。他们下午从暖泉沟上原,顺着龙首塬区生产路向东北方向走,下洛河川到李南村时已经是傍晚时分,找到船工送他们度过洛河就已经伸手不见五指。他们两个人抹黑上塬翻沟,走到北谷区*府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简单向区委书记任颜堂和区长刘致祥汇报了县上要求,区*府立即开会安排,随后就和区里住村干部一起下到下卓村落实防冻。当第二天拂晓东方亮白时,所有生产队一起点火生烟,一片片白烟如晨雾般笼罩着麦田、油菜地,似白云朵朵慢慢在麦油田里飘逸,简单的防冻方法,保护了粮田免受霜冻侵害,这是农业人 的欣慰和愉悦。旭日高照,安全过关,饥肠却咕噜噜作响,他们才想起从昨天下午到现在还没有进一口饭食。完成了防冻工作之后,我岳父就留在北谷区指导麦油生产,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和麦田红蜘蛛防治工作。通过调查分析、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让农民认识麦田红蜘蛛,学会防治红蜘蛛,遏制了麦田红蜘蛛的发生蔓延。天气越来越热了,他才想起来时只穿了一身冬装,进入初夏后没有衣服可换,只好返回单位换了单衣,第二天又返回北谷驻队,逐块开始小麦测产调查,为全地区小麦产量测定跑点测数据,抽样检测千粒重。直到麦收割完了才回到县里休整。我岳父说,虽然下乡辛苦,但能学到很多技术。老师在田地里,能人在农家,不服不行呀。
年,我岳父被派到店头农技站工作,站上一共有他和刘定国、张全喜三个人,后又分配来了冯自修和曹树森两名新人。五个人负责原区小麦、油菜种植高产稳产管理技术推广。他们把民间“单斗耧”改为“双斗小麦播种耧”,实现了籽种、化肥同行耧播入土,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劳动强度。那时麦田肥料紧张,就推广了油菜单种技术和油、豆、草轮作倒茬肥田技术。在秦家塬试验推广了马拉农业机械(畜力小麦收割机、十二行条播机)应用技术,提高了播种质量,促进了增产增收,有效地扩大了小麦播种面积,使全县小麦总产快速增长,人们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那年年底,店头农技站撤销了,他们就回到县农技站继续开展技术推广。年,站上派我岳父到红旗乡(乡*府设在张寨村)的老虎尾巴大队蹲点,包括了从河北队到梨园队的9个小队(自然村),是孔县长包抓的创建水稻生产“千亩、千斤川”示范点。那年,几名驻队技术人员集中精力抓落实,不断改进播种、插秧、灌水、施肥技术,以丰产方高产效应带动区域生产技术推广。老虎尾巴一块1.5亩“银坊”粳稻水稻高产试验田长势喜人。抽穗勾头后,目测显示穗大、粒多,估计产量高出其它田块很多,前来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10月份收割时,团地委,地区农科所和县团委、妇联、乡*府等10余个单位组成验收小组,要现收、现脱、现称重,核实单产。可天公不作美,测产收割了三分之二就下起了雨,收割验收工作被迫中断。已收获部分称重后计算,平均亩产可达斤,创延安地区水稻单产 纪录。不曾想连阴雨持续了半个多月,眼巴巴地看着剩余三分之一水稻烂在了稻田里。验收组以未验收完为由不承认结果。县委一位副书记以工作不力为借口,提出要批判主抓技术人员,追究导致重大损失责任。而恰恰我岳父是技术负责人,要承担“因下雨导致三分之一水稻霉烂”的责任。后来,孔县长出面解释调解才得以过关。我岳父虽然逃过了被批判这一关,却依然心有余悸,整日忐忑不安,还认真准备了一份深刻的“检讨书”,在身上装了两年,随时准备接受组织的批判,直到年才烧掉。至年8月*陵宜君合县期间,我岳父被派到偏桥农技站工作,主抓高寒地区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推广。同时,在海拔米高寒地区发展水稻生产。他发动群众整地保水、清理地畔用腐植土肥田,利用山泉蓄水抗旱,发展高寒山区水稻生产,曾创下了高寒山区水稻亩产斤的高产纪录,受到了中央、省、地区的表彰奖励。队干部李德奎(小名三毛)被推荐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年底宜君、*陵分设,我岳父被调回*陵县农科所工作。我岳母年8月从榆林农校果树专业毕业,岳父的二叔撮合了这门婚事,直接被分配到*陵县工作。因岳母这个班是试验大专班。我岳母是大专学历,工作单位是*陵县农科所,所里都是一批大学毕业生,也是*陵农业战线上的一批精英,承担着全县农业生产和集体果园的技术指导工作,工作风生水起,业绩捷报频传。那一年,我岳父和岳母举行了简单婚礼,成立了小家庭。我岳父经常和岳母开玩笑,“要是把你的文凭给我多好呀”。我岳母就说:那你去考吧。
那几年,我岳母在太贤公社安子头和阿*公社南河村指导苹果生产。我岳父忙着在塬区推广麦田套种草苜蓿压青肥田技术和太谷49等小麦良种推广。由于全县农技工作成绩卓著,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高度称赞。年2月,地区通知我岳父代表县农科所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全省参会代表36人,延安只有他和地区农科所虞同文副所长2个人。 次进北京, 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开会, 次近距离聆听周总理报告,一直激动不已,工作信心倍增。回县后,岳父就专心致力于农技推广网络建设和新优技术推广工作。 件事就是推广湖南省的“县有农科所、公社有农技站,大队有科研室、生产队有农技员”的“四级科技网”建设经验,迅速完善了*陵四级科技推广网络,加快了新技术推广应用速度,使农技推广走上了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技推广网运行轨道。同时,在麦洛安大队组建了科研室,建立了繁育苗圃,创建了*陵核桃试验基地,用虞同文副所长给的18颗新疆核桃作种子,开始了核桃苗木繁育工作。第二年又在龙首大队组建了科研室,开展了“麦秋间套(小麦、玉米间作套种)”试验,并在川道地区逐步推广普及。在“四级科技推广网络”建设中,选拔和培养出了一大批“农业科技土专家”,在之后的科技推广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小麦土专家”“油菜土专家”等,在实现小麦油菜高产稳产中功不可没,社会铭记。年6月,“文革”运动全面铺开,社会局势不断动荡。龙首公社原任书记在“社教”中跳河自尽,县委决定任命我岳父为*委书记。我岳父心有余悸,不愿上任。县委书记闫万选、县长杨春荣、副县长薛志勇等分别找他谈话,督促我岳父尽快到任。他硬是磨蹭到6月下旬才骑着自行车到公社报到,成了“八品菜籽官”。下乡熟悉情况时发现良田有弃荒现象,需要尽快清荒。第七天下午回到公社准备安排清荒恢复生产,晚上就有群众进入公社造反,要求支持造反派“串联”,必须马上表明个人支持造反派的“态度”。我岳父态度不明确,提出了以抓生产为 任务的意见,第二天就有人给我岳父贴了大字报,每天带着我岳父到各队接受批判,上任七天的“公社*委书记”就成了被轮流批判的对象。年,运动愈加激烈,各个工作部门基本瘫痪。我岳父就在龙首借了两孔窑洞,把我岳母和孩子从城里接到了龙首,开始了远离城市的安静生活。年,“群众造反派”头目用枪打伤了龙首民兵连长,医院治疗。我岳父骑着自行车到洛川看望伤员后,就在洛河川道的上官川、李南下乡查看农业生产,指导社员清草荒恢复生产。几天后回到单位后一看,工作人员跑完了,两枚公章放在厨师那里。从此,岳父背包里装着公章、介绍信、理发剪和换洗衣服,每天行走在龙首公社川塬农村。要办事,就席地而坐,开信盖章;需要理发,搬个凳子,立马开始,简直成了“两委流动办公室”,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光杆“*委书记”,流浪并工作着。因有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流浪”中也没有遭受什么大罪,就是生活苦了点,条件寒酸了点,但远离了纷乱的“武斗”,在“流浪”中一直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着。年下半年,县上实行“*管”制,公社也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由武装干部主持公社工作。我岳父因没有表明支持哪个派别的态度,以“不站队”为由没有“结合”进领导班子,丢了“官帽”,成了一名普通的公社干部。直到年元月,我岳父被调回了县农业办公室(简称“农办”)任主任,结束了三年“流浪*委书记”生涯,又挑起了振兴*陵农业生产的大任。后来“农办”改为农牧局后继任局长,这一干就是10年,直到调任市农技推广总站任职。
在重新任职期间,他做了几件大事,为快速恢复生产秩序和稳步推进农业增收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恢复“四级”农技推广网络,发挥科技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作用。“文革”期间,原来的农林水牧机构被解散了,人员也被分流到商业、供销、文化等系统,我岳母是年被分流到隆坊供销社工作,那年也把家安在了隆坊,三个女儿在隆坊长大,直到年才调回种子公司担任保管。而留在单位的五六个人只能应付一些琐事,根本无法开展工作。我岳父感到必须迅速完善机构,保证工作正常运转。一是向县上管理机构要人员,充实农业队伍。就是把分流到其他行业的农、林、水、牧等专业技术人员全部要回来,把被“运动”吓得辞职回家的技术人员招回来,把挪作他用的业务部门办公场所要回来,使专业技术队伍人员达到40人以上,暂时满足生产服务需求。二是从落实干部*策、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入手,充分发挥在岗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提高工作效能弥补人员不足的问题。平反了农林水牧局原局长马培林错案,让逝者得以安息。为兽医站林兽医错案平了反,让子承父业,生活无后顾之忧。为*渠农场会计刘杨凯错案平了反,调回局机关做农业资料收集整理工作。l年在全省率先出版了《*陵县农业统计资料》,得到了省和地区的一致好评。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恢复了相应机构,充实了业务人员,重整了农业东山再起的旗鼓,使农业系统有了基本模样,县级农技服务网络基本成形,而基层人员缺乏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多次向县*府领导建议,在12个公社增设农技、林业、水利“三员”,缓解基层技术人员缺乏难题。建议很快得到了县主管领导薛志勇(革委会副主任)的支持,迅速落实了人员、工资待遇等事宜。一大批农家子弟走上了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农技服务工作。第二是快速提髙公社“三员”技术水平。每年冬季集中一个月进行业务培训,使用内部大学毕业生和业务骨干亲自讲课,外请专业部门教授授课。会后总结评比,奖励先进,快速提高了“三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激发了“三员”主动服务“三农”的工作积极性。这批人员,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生产一线的有文化青年,都是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他们工作热情高涨,熟悉业务快捷,很快成为了农、林、水工作的业务骨干,长期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兢兢业业地为农业发展奉献着青春年华,取得了显赫的工作业绩。第三是推广油菜新法种植技术,解决群众“油罐子”缺油问题。年5月份,从永寿县聘请了油菜技术员,在阿*公社龚家塬大队试种了余亩油菜,由于管理不到位,加上晚霜侵袭和病虫危害,当年亩产只有20多斤。随后又邀请省农科院油菜专家庄顺其专门来*陵举办培训班,细致讲解白菜型油菜栽培管理技术,县业务部门、公社农技员和县社两级蹲点领导及农技员均参加了培训班,全面接受技术更新提升。通过几年生产实践探索和积累总结,形成了以“五改两防”为核心的*陵油菜种植丰产技术规程。0年,全县大面积油菜喜获丰收,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许教授在太贤调研时高兴的说:*陵油菜种植成功,把白菜型油菜适宜区向北推进了公里,功劳卓著,我国油菜生产发展大有希望!那几年,*陵油菜播种面积在3万亩左右,成为小麦轮作 作物。如今播种面积基本保持在1-2万亩。1年,因工作需要,我岳父被调到地区农技推广中心站任副站长,后升任站长,开始了全区麦油生产技术推广管理工作。他喜欢到南部几个小麦油菜主产县下乡,还经常深入川道推广寒冷地区水稻生产技术。他说熟悉了地理环境情况,做起工作得心应手,解决问题顺心顺手。他也在北部白于山区推广旱作农业生产技术和作物保护性栽培技术示范,把南部经验与北部环境特点有机结合,也能实现旱地小麦丰收。几十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一些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和享受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待遇。年退休。我岳父岳母工作41年,作为榆林农校的一名毕业生,没有辜负老师的倾心培养和学校的殷切期望。在艰难环境中艰苦创业,在动乱环境中沉默求存,在东山再起时大胆施策,快速恢复农业元气,重振*陵农业生产新活力。他们 的优点就是一直坚持学习新知识,热衷于探讨生产应用新技术,善于在应用技术中发现问题,大胆创新和改进应用技术,提升技术应用增效水平。如今,老两口已经八十有七,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闲谈时,对*陵山水人情依然保持着浓郁的热爱和牵挂,对曾经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的人和事心存感激,也经常利用来*陵时间走访过去的同事,看望曾经的熟人,救济生活困难的家属。而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人,要常念他人好,不能忘记感恩。他用了两年多写成的自传回忆录(《往事春秋》,后改为《回眸青春》)里,很大篇幅记录了*陵的人和事,通篇饱含了浓浓的感恩之情。我的岳父岳母这两位老“校友”对儿女要求严格,批评多,训诫多,表扬少。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一定要诚实守信做人,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不要辜负组织和家长的殷切期望。年5月于*陵
注:文中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手记
岳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分配到*陵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岳母是年8月学校毕业分配到县农科所工作。他们在*陵农业战线上艰苦工作了27年,直到1年因工作需要分别调到市农技推广中心站和市植保植检工作,一直到退休。如今,87岁的老岳父岳母,三月份还来*陵看望了一位病逝的农业老同事子女,给予了一些经济救济。老人深爱着与他们一起工作的老同事,眷恋着这片奉献了青春年华的龙乡土地。我也经常遇到他们曾经一起工作的老同事,见面就问我岳父岳母的身体怎样?还硬朗吧?要我给老人代问个好。一个平凡的外地人,在龙乡大地上究竟做了什么?竟能让许多人多年念念不忘?在修改岳父自传回忆录(起初定名《往事春秋》,后改为《回眸青春》)中了解了很多情况,就以《我的岳父岳母“校友”》为题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陵农业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牢记“汗滴禾下土”的岁月艰辛,理解“粒粒皆辛苦”的真实,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作者简介
马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