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起王璘,俞增治母亲周静荘,姨妈陈行之
“沙家滨”外传作者/赵铁汉(美国)
经过文革时期的人,对“八个样扳戏”都耳熟能详,其中“沙家滨”描述的就是抗日时期,发生在江苏常熟的历史故事。当然,文艺作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其原型也末必就是某一个地方的某一个人。历史竟如此的机缘巧合,让我有了一段奇遇:我北京十三中的两位同学,俞增治的姨妈和卢旭东的母亲在常熟抗战时期经历的真实故事,类似“沙家浜”的外传,八十年过去了,听她们后人讲述前辈的革命历史,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在后代身上得到了传承,这让人感慨万千,感动不已!上周靜荘,陈行之,下小弟顾建平,姑妈顾瑞霞,顾濂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事情是缘于我高中同学俞增治,我俩都生活在美国波士顿。他是中美建交,八十年代来美国最早一批自费留学生。这其中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又太复杂了,一时还真说不清楚。最近他给我看了一篇新登在“常熟史志”上写他姨妈陈行之的一篇抗战革命回忆。同时还给了我一张他姨妈、他母亲和我初中同学卢旭东母亲王璘在一起的照片。增治还把由常熟市由媒体中心精心创作的三集广播剧《雨花英烈任天石》在江苏电视台热播的录像发给我,说:任天石是我姨夫,是姨妈的第二个丈夫。这使得我更加感到好奇了!今年“五一节”过后,增治又把一篇“从小市自卫队到新梯六团”的文章发给我,使得对旭东爸爸的事迹有了更多的感触,知道了她们原来在沙家浜抗日战争中的一段革命老故事,这兴许也是认识他们两家史实的一扇窗吧!说起来,真是无巧不成书。俞增治和卢旭东是同班高中同学,卢旭东的哥哥还是增治在波士顿的近邻。燕山东方紅炼油厂是增治他们六建公司七十年代初,从河北蔚县回北京开始建的。当初遍地都是桃树,他放线盖起了第一幢大水泵房。回忆起这段故事,俞增治一脸的骄傲和自豪,巧合的又是王嶙阿姨和旭东后来又都落户燕山化工厂,而我在十三中又恰恰是卢旭东初中同班同学。陈行之,俞增治(作者小时),母周靜荘说起卢旭东的妈妈王璘阿姨,我仍然记忆犹新。那是年,我们家住在新街口南大街口袋胡同8号院。我的老母亲担任新街口南大街居委的“治保主任”,也是市级治保积极分子。我上初中三年级的初夏,一天中午正在家和我妈吃饭的时候,派出所民警桑再发大哥领着一位中年妇女,推着一辆“26飞歌”女自行车,放在我们院的门道里,便进了我家的小北屋。王阿姨像是个知识分子,身材苗条,留着短发,热情地和我的母亲拉起了家常,讲述着她们各自的抗日故事。抗战时期,我的妈妈在晋察冀军区十分区三十大队河北雄县从事地下工作,收集情报、支前抗战,担任妇救会主任;而王嶙阿姨的丈夫杨浩卢年从上海是党派往革命老区常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从成立自卫队开始壮大地方武装,成为新梯六团,开展统一战线,成立了“抗日联军”,旭东爸爸的这些事迹,永远载入了常熟革命史册!医院当党委书记的王阿姨之后,常常见到哪辆“26飞歌”自行车放在我家的门洞里。只要一见车在,就知道王阿姨一定要来,她还时不时地给我带些好吃的。王阿姨给我留下最深印象是说:我有个儿子叫卢旭东,也是十三中的学生!我惊奇的说,旭东是我的同班同学,比我年龄小,乐天派,贪玩学习还好!王阿姨知道我是个团员,叫我多帮助旭东。我心领神会,打那格外关照了旭东。高中我俩不在一个班了,也还是低头不见抬头见。文革中,我的母亲受到冲击,抄家、批斗、轰回了河北雄县,与王阿姨失去了往来。文革中知道卢旭东去了云南上山下乡,后来,办回北京,在燕山石化子弟学校,当了一名中学体育老师。八十年代十三中校庆,我们还见了一面,当时,我还请旭东转达我妈妈对王阿姨的问候。因为那时候,我妈刚刚落实政策,是派出所所长,当初的民警桑大哥帮我妈打的申诉报告平反落实政策的,妈妈才得以回到了北京,并享受了退养待遇。恰好在这个时候见了旭东,心里更不是滋味....说起俞增治,可真是个有心人,身在美国,居然把他大伯、二伯四十年代国内精英留美的故事弄得一清二楚,而且还和卢家子弟一样,为常熟的党史办,沙家浜博物馆提供了大量真实的抗战历史资料。陈行之年轻时代
“利群商店”里的“秘密”陈行之,抗战时期,是江苏常熟的著名的抗战妇女领袖。
那是年夏秋间,“利群商店”在徐市镇东街的程飞白家中开业了,引来了左邻右舍的贺采,兴意十分红火,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许多的外乡人也常常关顾小店。
这个合股创办的“利群商店”的股份迅速从几百元起家,发展到几千元。由于陈行之有文化,又有领导才能,办事干练,与她共事或相识的妇女不分年龄大小,都亲切地称她“淑姐姐”。原来,这个小店是经上级党组织研究,由陈行之与徐市本地的陈婉珍、金婉兰、王德贞等抗日积极分子开办的合股创办“利群商店”。
说起“开店”打掩护,建立地下联络站的事情,陈行之早有经验。那还是年日本人到处抓人,新婚不久的陈行之与其丈夫黄良史一起,东躲西藏,三代人眼看逃来逃去逃不出侵略军的铁蹄,黄良史与继母合计后便在村外交通要道处,搭了个竹棚,开了个“茶馆”,在供应茶水的同时兼卖自炒的花生果,以蝇头微利维持生活。不仅如此,黄良史还别有心计,利用茶馆便于聚谈交流,暗中联络几个贴心乡亲打捞国民党军队撤逃时遗弃在河塘里的枪枝弹药,以备抗日之需.......
如今创办利群商店,一是经营当地居民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为百姓生活提供了便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开展妇女工作,宣传抗日思想、团结基层妇女,为建立常熟妇女抗日协会作组织准备。陈行之以经商掩护,把利群商店建成了江抗和民抗设在徐市地区的一个秘密联络站。有中共江苏省委从上海输送下来的干部、战士,都会先到利群商店接关系,待确认后,再由交通员带去和常熟县委取得联系,这样就保证了县委的安全,也核对了外来干部的身份。当时部队流动性大,外来干部与外界联系的信件,或外地寄来的信件,也都由利群商店代为邮寄或转交给收信人或部队领导。利群商店还起到了为民抗部队提供经费的作用。
陈行之参加革命后
年,“新抗”副司令员杨浩卢在战斗中右臂付伤,安排在村里养病,医院王嶙护理八个多月,直到恢复重返前线。也正是王嶙与杨浩卢的相遇,后来两人也结为了革命夫妻。
陈之行的直接领导是任天石,任天石当时担任“民抗”司令员。
年7月,医院派来的地下工作者王嶙一个纸条,叫他去常熟老区见一个叫陈行之的人。这也是王嶙与陈行之的第一次相遇。当陈行之看了纸条立即率领七、八个战友,连夜把埋在猪圈里的二十多个装满银元的大罐子挖了出来,将这批银元按照组织要求立即转移。随后又将王嶙等三十多个战友抄小路,送到了新四军的六师师部。
利群商店自年夏秋创办,至年7月日伪“清乡”前夕停业,共两年时间,为常熟抗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传奇一生”里的“情怀”
少失母爱以文为伴陈竹之原名顾淑娟,年3月27日出生于常熟支塘大顾泾村。祖父是外科医生。父亲是乡塾教师,为人忠厚老实。母亲操持家政,生育三儿二女,在陈行之9岁那年母亲生得产褥热症不幸去世。陈行之是家中长女,她上面有个长她4岁的哥哥,下面有比她小3岁的弟弟,小5岁的妹妹和小弟。由于母亲去世,家里缺少照料,由姑妈代为做主,把几个孩子作了分别寄养。陈行之被送到常熟城里的娘舅陆孟芙先生收养。陆家是书香人家,信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古训,陈行之到陆家后,很快就被送到学校读书,先是读完了小学,接着又送她到淑琴女子初级中学就读。孟芙先生将陈行之认作螟蛉女〉后,自己又生育了七女二男,合家祖孙三代,人口众多,所以生活也并不宽裕。陈行之就读的淑琴女子初级中学,营造一种崇智求真、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还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专门创办了校刊《淑琴》,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块充满生气的文学园地。作为编者的陈行之在序言中写道:“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在灰色社会的桎梏下,青年是不应该逃避到象牙塔里去,沉醉着酣的葡萄酒!”“现在的读书与过去的读书是异样的,现代的读书是活的读书,过去的读书是死的读书;现代的读书是为社会而读书,过去的读书是为自己而读书;现代的读书是要把我所负的使命完全尽责去使它实现才算成功,过去的读书只要自己能够衣锦归乡便算成功,所以现代的读书不能像过去一样的‘自我主义’了。因此青年们的读书除了吸收书里的理论外,尤宜偏重实际的讨论与研究。特辟新的园地,自由地去开拓与发展。”这是一本16开的铅印校刊,即使现在学校能为学生创办一份期刊型的文学刊物也是鲜为少见,都会让人感到心灵的刺痛,更何况这三种不幸接踵而来,陈行之心情之压抑也是情理中事。再受到巴金笔下人物艰辛命运之熏染,推人及己,在习作中的倾诉就是她内心的真实流露。年夏,陈行之在淑琴女中毕业后,就去了徐市小学当老师,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阴影,寻找阳光。喜结连理痛别夫君两年后,陈行之在18岁那年嫁给了长其4岁的表哥黄良史。黄家是徐市旗杆里的大户人家,其祖父黄炳,是光绪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老百姓都尊称他为黄翰林,在地方上颇有声望。但进入民国后黄家已逐渐中落。陈行之同黄良史育有一女。名宁宝,在抗战中不幸夭折。年夏,黄参加由陈震寰领导的六梯团,曾经是一支由国民党掌控的地方部队,后由共产党领导,同年9月17日黄良史接到城里祖父送来的日军要袭击六梯团。当时陈震寰司令部驻在太仓境内的猛将堂,由于情况紧急,黄良史连夜赶送,可当他赶到时,日军的偷袭已经开始。黄良史与司令部里的文职人员一起撤离时,遭到敌人机枪扫射,乱枪中,黄良史右耳中弹,他负伤登上了停靠在里睦塘里的小木船,全船10来个人挤得满满当当。就在小木船离岸时又有人急急赶来,众人眼见船已超载,都不肯让他上船。在此紧急关头,黄良史不顾个人安危,腾出位置让来人乘坐,自己下水扶着船舷想靠浮游到对岸。哪知小木船航到河中心时,有人见岸上有日本鬼子正追赶而来,慌乱中急忙跳河逃生,小木船在剧烈晃动中瞬间倾覆,10个人全部落水,除最后上船者得以逃命外,其他无一生还。事后打捞遗体时,发现有两三个人揪住了黄良史的衣服,以致他无法脱身,恓牲时年仅24岁。黄良史
走出阴影参加革命陈行之的第二个丈夫是沙家浜历史中人称“老天“的雨花英烈民抗司令任天石。陈行之参加革命最初的工作是在民抗大队部当秘书。在这里,她的青春活力和理想信念又一次被激活起来,使她对任天石的思想、为人的认识不断加深。年,任天石的妻子急性阑尾炎去世,留下一个只有两岁的儿子任春嘉。年,有共同理想与追求的任天石和陈行之结为革命道路上的新伴侣,迈出了从战友到夫妻的重要一步。任天石,陈行之任天石出生在江苏常熟的一个中医世家,15岁开始便跟随父亲学习中医,4年过去了,任天石的医道也日渐精深。日本关东军入侵东北,他主动声援东北抗日的将士。任天石考入中国医学院后,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深受鼓舞。特别是《共产党宣言》使他感到耳目一新。毕业回到梅李后,他决定弃医从戎,保家卫国,组织爱国志士进行抗日活动。…
常熟沦陷后,任天石带着一家老小逃难。他眼见祖国的大好河山惨遭践踏,人民生活颠沛流离,觉得逃离不是办法,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他在塘桥组建抗日游击队,他一面加强部队的训练和群众的武装组建,一面与敌匪做坚决的斗争。民抗总部成立后,任天石被正式任命为司令,还加入了共产党....苏南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隐蔽斗争为主,依靠群众掩护,军民内外紧密配合,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彻底粉碎了他们的“清乡”计划。日本投降后,内战爆发,年任天石被派往上海,在与敌人的斗争中,被奸人出卖而被国民党抓捕入狱。在狱中,他坚韧不屈、视死如归,最终被国民党在南京雨花台残忍杀害,光荣牺牲,时年35岁。任天石陈行之与任天石同时被捕入狱,因陈行之咬定自己是“家庭妇女,又不识字”于年5月于上饶集中营释放回家。经组织审查,恢复其党籍和党龄并且承认她为革命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陈行之又接受了新的任务,开始了新生活!骨肉相连再聚首50年代初,由时任任苏南区党委书记的陈丕显作媒,陈行之与姚一青组成新的革命家庭。并后来认领外娚姚海平为子。陈行之,姚一青姚一青年参加新四军江南挺进纵队,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挺纵”改为新四军三团,开赴扬泰地区后,任团民运股长。年1月,调淮南工作,在斗争环境十分复杂艰险之中,经常带领少数武装人员穿插于日伪据点之间,英勇机智地打击敌人。曾率领武工队奇袭十二里岔伪据点,一弹未发而缴获几十支步枪;带领几名同志深夜潜入朴席镇敌伪据点,亲自镇压了罪大恶极的汉奸伪区长。在仪征地区工作5年多,为开辟和建设这块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年2月,任淮城市市委委员兼河下区委书记,时国民党发动内战,张灵甫七十四师于8月扑向淮阴,妄图一举消灭共产党及其军事力量。在强敌压境之际,姚沉着应付,妥善安排近百名党员、干部和大量文件,安全转移。年2月,华中工委调丁锡山、汤景延、童萌、姚一青等,组成苏浙人民自卫纵队党政军委员会,姚任委员。率70余人渡江至上海市郊,开展敌后游击活动,迎接大军渡江。不料在奉贤境内,受敌包围被捕,投入松江县监狱,受尽折磨,迄未暴露身份。陈行之,任春嘉,姚海平,姚一青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军仓惶溃逃,姚坚持与敌看守所长说理斗争,始得出狱。同年12月,经组织审查清楚,任苏南区党委组织部巡视员。年1月,任上海电业管理局人事组长、副处长,后任上海南市发电厂厂长。年任华东电业管理局基建处副处长,为扩建南市电厂、建设华东电网,做出贡献。年“文化革命”开始,姚一青即遭诬陷,身受严重摧残。年7月恢复工作,任华东电业管理局组织处处长。年2月12日,因劳累过度,由阵发性心绞痛转心肌梗塞,不幸逝世。姚一青也是一位有名在淮南抗战新四军中的领军英雄人物。此后30年间两人互敬互爱,携手同心,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尽竭尽心力。陈行之与姚一青同在华东电力管理局工作,她历任上海电力公司党委组织部组织干事,华东电业管理局电力试验研究所工会主席,上海南市发电厂党委顾问等职务,在工作岗位上忠心耿耿,矢志不渝,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文化大革命中”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陈行之被非法隔离审查,面对造反派以各种手段进行的高压逼供和种种非人待遇,她始终襟怀坦荡,不屈不挠,表现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斗争精神和高风亮节。文革后,中共华东电力试验研究所党委对我姨妈作出审查复查结论,结论认为:“‘文化大革命’中,对陈行之同志的‘审查’纯属迫害。强加给她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应予全部推倒,恢复名誉。据此,经所党委讨论,撤销在‘文革’中对她所做的一切‘结论’和报告。”年12月,陈行之被批准离职休养。无悔人生后世楷模陈行之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党忠诚,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数十年风雨坎坷,数十年奋斗磨难,锻造了她的坚定信念和坚毅人格,她早将个人利益与生死二字看得淡如云烟,尤其是黄良史的不幸罹难,任天石的英勇就义,姚一青的光荣在职殉职,还有母亲的早逝,爱女的夭折,家庭的离散,她已无泪可流,更加上许许多多战友的牺牲,使她感到只有将个人的一切与党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才能体现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緬怀陈行之同志座谈会会场年8月5日,陈行之因病在上海逝世,走完了她极为光荣又很不平凡的一生,享年80岁。遵照她的遗愿,遗体捐献给上海中医学院(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为她奋斗一辈子的革命事业作出最后的奉献。常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永泉及市委党史办、老干部局、民政局、行管局、市妇联的负责同志和部分老同志代表专程赴沪,向陈行之同志作沉痛告别并出席遗体捐赠仪式。随后,中共常熟市委庄重举行缅怀陈行之同志座谈会。常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老领导、市委党史办、老干部局、市民政局、行管局、妇联等部门负责人和老同志代表、亲属代表任春嘉全家、姚海平夫妇,出席会议。參加缅怀陈行之同志座谈会人员留影往事不如烟,是啊,如今故事中的老辈人都早已作古了,但是,这些老人革命奉献和坎坷艰难的斗争经历,造就了她们的坚强性格。爱憎分明,真正做到了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令人感动的是,她们为革命作出了贡献,自己却为人低调,很少提及那段可歌可泣的斗争经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陈行之生前最爱的两句诗,她的不屈又默默奉献的精神,为世人、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写于年5月20日作家诗人简介:赵铁汉年出生于北京。年陕西延长插队年转入内蒙兵团,年脱产上电大专科年毕业。年正式调回北京,从事文化教育、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工作。年担任北京中华文化促进会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曾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诸多文章及文学作品。现任世界诗歌总会终身评委、好莱坞总社总顾问、荣获卓越终身贡献奖。《宁古塔作家》签约作家。现移居美国波士顿生活。
往期作品欣赏
赵铁汉(美国)原创作品文集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