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诊疗规范甄别引卫生履职,护患方合

在医疗领域中,当患者遭遇疑似医疗损害事件时,向卫生部门进行投诉与举报成为寻求公正处理与权益保障的关键途径。然而,在涉及诊疗规范调查时,情况较为复杂,需要精准区分不同情形,以促使卫生部门有效履职。

一、案例呈现

案例一:未遵循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患者李某,医院就诊。医院在为其实施胆囊切除手术时,主刀医生为低年资主治医师,医院所在地区的手术分级管理规定,应为由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主刀。术后,李某出现了胆瘘等严重并发症,身体恢复状况不佳,医疗费用也大幅增加。

在这个案例中,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属于明确的诊疗规范要求,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相关行政法规进行监管。患者家属在投诉时,医院违反了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这一18项医疗安全核心制度之一的规定,要医院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而非通过鉴定来确定是否违规。卫生部门接到投诉后,对医院的手术安排情况进行核实,发现确有违规操作。最终,医院对李某进行免费的后续治疗与康复护理,医院及相关责任人给予了相应的行政处罚,包括警告、医院相关科室手术开展权限等措施,医院加强手术分级管理的内部培训与监督机制。

案例二:临床路径偏离与不良后果

患者张某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入院。按照阑尾炎的临床路径管理规范,患者入院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术前检查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特定的抗感染药物及相应护理措施。然而,该医院在张某的诊疗过程中,术前检查拖延,手术时间延迟超24小时,且术后使用了非临床路径推荐的抗感染药物,导致张某术后伤口感染,住院时间延长。

张某家属在投诉时,依据阑尾炎的临床路径管理规定,医院在诊疗过程中的偏离行为。卫生部门受理投诉后,对照临床路径标准,对医院的整个诊疗流程进行审查。医院存在违反临床路径规范的事实,医院立即整改,对张某的后续治疗费用给予减免,并组织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的学习培训,医院此次违规行为纳入年度医疗质量考核记录,医院的评级评优等相关事项。

案例三:危急值报告制度的疏忽

患医院急诊科就诊,检查心电图显示心肌梗死的危急值。但医院的危急值报告流程出现漏洞,相关科室未及时将危急值通知到主治医生,导致治疗延误,王某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心脏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剩余65%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gongshi.com/nwyzz/132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