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坤医生能做的,只是给你一个改正错

口碑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440903.html

二八二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ON「

杨震坤

医生能做的,只是

给你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人物介绍

杨震坤,男,主任医师,擅长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肺高压、心力衰竭等)诊治介入性心血管病诊治。现任上海交通大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专业学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专科会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继续教育学组成员、卫生部医政司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导师。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参与编写学术著作10部。

采访笔记

“要是我们没招了,我不知道病人还能去哪里。在生死线上,我最讨厌两手一摊,束手无策。我们是在与死神跑一场生死时速。”他说,享受跑赢死亡的感受,而家里的电视就只看两个频道,五星体育和中央五套。“人生就是一场生死博弈。”

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杨震坤,擅长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肺高压、心力衰竭等)诊治,介入性心血管病诊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会员、卫生部医政司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导师。

他救下的人命已经记不清了。正常上班还好,半夜一点突如其来的电话,尤其在寒冬腊月,真的就是一次考验。“没办法,救命要紧,半夜拦不到车,踩着单车从中山公园往医院赶,寒风刀子一样刮在脸上,鼻涕眼泪都顾不上了,骑到半途,轮胎被扎破了,我就拼命跑,跑到手术室浑身大汗,还得换上铅衣作战,那天做完手术,四点了,就在值班室躺一会,大脑很兴奋,怎么都睡不着,刚迷迷糊糊打个盹,天就亮了,早上还有几台手术等着。”他说很苦,但是值得,“说句笑话,每个人都是排着队上天堂,我们是把那些插队的人找出来,让他们回到原来队伍。”

他坦言,经导管支架置入术、溶栓治疗等,对冠心病患者来说,并不是一劳永逸,“只是给患者一个自我纠错的机会,争取了时间,让患者可以在手术后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运动,心理,获得重生。但是,许多病人不理解,“好了伤疤,忘了痛”,把医生忠告当做耳边风,继续原来的生活模式,这是最可惜的。”

他在法国巴黎学习生活过一年,“在那里,患者对医生是极其尊重的,依从性好,医生只管治病,其他根本不用考虑,没见过什么医患矛盾——我的导师曾是法国心脏联盟主席,门诊从上午八点半到下午一点才看六个病人,每个病人都事无巨细,刨根问底,患者怎么还会不满意?可在中国是不可能的。”

他说,预防医学的重要性迫在眉睫,医院收治的心梗病人,近几年来,四五十岁的占到60%,越来越年轻化,“我们很无奈,总是在末端治疗,发作了才救治。这与社会压力太大,生活节奏太快有关,很多人忽视体检,生活不规律。有四十岁的企业家对我说,要管几百人的工厂,倒下去了,厂子就关了,家里就散了。”

他很怀念在法国的那一年,每个周末,他会去卢浮宫或者蓬皮杜中心,坐在广场的椅子上喝咖啡,看那些艺人的杂耍和表演,鸽子在他脚边踱来踱去。

我记得二十年前,有一部叫《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法国影片在蓬皮杜中心广泛取景,我不知道他有没有看过这部影片,但我很愿意把他和让雷诺联想在一起,那个疲惫的身影,隐忍沉默、质朴温暖以及令人信任的硬汉气质,也都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影子。

1廿载风云

年10月18日,中国足球队冲击世界杯的关键一战,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在场上的皮球上,带伤上阵的容志行首开纪录的那一刻,观众憋闷了许久的情绪象火山爆发一样喷涌而出,全场欢声雷动。“进了!”在电视机前的杨震坤兴奋地喊了一声,挥舞着拳头。

三十多年时光过去,又是一个秋天,中国队同样面临着世界杯预选赛的挑战,而当年那个还是中学生的杨震坤,已经是年近半百的老杨了。

杨震坤热爱所有的体育运动。当年因为一次意外早产,七个月大的他在暖箱里待了一个月,所以小时候体弱多病,6岁时做过扁桃体摘除手术,初中因为急性阑尾炎又开过一刀,这期间中药调理不断,医院,不是打针就是吃药,小小年纪的他都有些害怕医生了。

到了中学,他积极投入体育锻炼,身体开始发育,个子高了,身体也壮了,最喜欢的是足球,练出了一副好身体。与此同时,学习也没有落下,一直名列前茅。

因为成绩非常优异,对杨震坤来说,填写高考志愿,交大等名校,是可以随便选的。但是他不清楚自己未来该去选择哪一种职业,甚至因为喜欢看书,他想,考华师大的图书馆系也许不错,将来看书都不用花钱了。那时,父亲为他推荐了两个职业:老师和医生。杨震坤不想做教师,每天过着吃粉笔灰的生活,对医生却不反感。“人吃五谷杂粮,多半要生病的,医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年,第二医科大学最后一届六年制仁济班,杨震坤走上了医生道路。“我读了63门课。一开始读书很枯燥,就是死记硬背。”虽然如此,他的成绩还是依然优异。他真正爱上医学,是大学四年级之后走上临床以后的事情了。毕业以后想选外科,为了心仪的骨医院工作的机会。可是为了后续的发展,他在老师的劝说下留在了当医院大内科。

操作机会相对较多的心内科,是杨震坤在大内科轮转时偏爱的一个科室。他喜欢动手,而当时其他内科学科的发展还处于较慢的阶段,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多,心脏科发展前景被看好,于是本科毕业三年后,医院的一位心内科硕士导师;年毕业,博士师从“上海心脏介入第一人”的沈卫峰教授门下,医院转医院。从此安定下来。仔细算来,这时距离他成为医生那天,已经整整二十三年。

2急如星火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急性心梗死亡率是30%,70年代后这个比例因为除颤仪的广泛应用大大下降。据统计,医院外的心跳骤停病例存活率只有大约5%,而如果在病发早期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能够得到自动除颤器的有效治疗,则死亡率可下降至15%以下。现在,欧美国家很多公共场所都配备了自助除颤器,包括飞机场、体育场、学校、购物中心、写字楼等。经过简单的培训,无论是现场的旁观者,还是紧急救助人员或警察,可以正确操作这种仪器,为心脏病突发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目前我国的很多机场,火车站也都有配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溶栓和心内科急诊介入手术的开展,心梗死亡率又进一步下降到了6%以内。

中国每六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年心梗的死亡人数都有几十万。这就是心内科疾病的特点之一:病急且凶险。很多心内科的病都不稳定,比如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还有些急性的心衰发作,随时有死亡的风险。每年猝死的人中,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有40%。

PCI,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是心内科介入治疗的常规手段之一,年开始,医院正式启动了常规急诊PCI流程,由杨震坤和其他几位医生轮流负责,这就是挽救急性心梗病人生命的“绿色通道”。“绿色通道是什么?就是病人只要有指征,你随叫随到。要在半个小时内赶到,白天我在上班,那不碍事,最难的是半夜两三点钟,过来做个手术,起码两个小时,天就亮了,就像打遭遇仗一样。”

杨震坤现住在镇宁路上,距离医院不远。每年-台急诊手术,三分之一都落在他的肩上。“绿色通道”经常会有半夜急诊的病人,这时,12点钟才睡下,两三点钟正在做梦的他,就会被叫醒去做手术,可是三更半夜哪里打得到车?所以杨震坤一直骑自行车,镇宁路到静安寺,二十多分钟的车程,他来不及擦一擦汗,就要换上手术服奋战了。4点多做完手术,第二天还要正常上班。那怎么办?就不回家了,找个值班室睡。可是刚刚手术中高度紧张,大脑还处于兴奋状态,哪里睡得着。翻来覆去到五六点钟,眯了一会,天就亮了。“有一次,我骑到静安寺,车胎被扎破了,凌晨两点,我一边走,一边叫车,全身都是汗,医院马上做手术。第二天自己就感冒了,但是病人好了我很开心。虽然很苦很累,却很有成就感,这就是这个工作的意义。”

3警钟长鸣

一直在和死亡抢时间,难免也会有遗憾。任何一项医学技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病人,就诊时间耽误了。急诊心梗PCI有个胸痛发作12小时的“时间窗”指征,但是很多老年人,早上不舒服了,常常会忽视,自己找病因,比如胸闷胸痛觉得大概是昨天搬东西扭了一下,或者昨晚吃得多了胃不舒服?于是就自己想方法,贴膏药,吃胃药等。等子女下班回来还不见好,医院,这样时间就耽搁了。还有一些病人,没有这个概念,胸痛一个多月,不当一回事,在病情相对稳定,比较轻的时候,没有采取干预,到严重的时候来不及了。”

杨震坤坦言,尽管当今心血管诊疗技术的发展,急性心梗死亡率显著降低,但是毕竟仍有5%-8%的患者无法抢救成功,尤其是那些左主干闭塞、合并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的高危患者。有时候招数都用了,山穷水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个时候,医生内心会很焦虑。

杨震坤在和病人交流时,会反复传达这样的观念:做介入,做支架,吃了苦头冒了风险花了钱,但还并不是根治性的。医生做这些,是给病人一个去改正错误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危险因素的机会。爱抽烟喝酒,就要戒烟限酒;生活不规律,就要规律起来;血压血脂血糖高的,想办法控制住。身体健康状态不稳定,一定要警钟长鸣。“冠心病患者,平时有风吹草动,医院就诊,做个心电图,查个血,让医生诊治一下,无论是否有医保,花不了多少钱,但是可以从中筛选出急性心梗来。“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若是心脏血管堵掉,二十分钟以后,蛋白就开始变性了,一两个小时心肌就坏死了,抢救的时间越短,效果越好。”

急性心梗的现代治疗关键是“再灌注治疗”,有三种方法:一是静脉溶栓,方便操作,医院开展,但是受限于再通率;二是外科搭桥,因为病情急,几乎不开展,外科急诊搭桥,全世界不会超过1%~3%;三是介入治疗,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策略。需要强调的是,成功再灌注治疗也只是给病人一个获得重生去改变自己的机会而已。

随着社会发展,心梗病人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着改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心梗病人都是七八十岁,现在是40到55岁之间。这些人工作压力很大,在单位里都有一定责任,交际应酬也多,生活习惯差。小孩还在读书,家里还有七十岁的老人要养,有很多经济要求,生病了怎么办?所以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能在这个时刻倒下。我强烈呼吁,现在四五十岁的人,要勤体检早发现,还要去调整生活习惯。”杨震坤说。

如果哪一年不做医生了,杨震坤说,他就去搞预防医学。“预则立不预则破,上医治未病。实际上看了这么多病人,我们觉得都很可惜。因为我们花了钱,却在治疗疾病的末端。二十年前,糖尿病凤毛麟角,脂肪肝都没听说过,现在呢?三高发病率26%~37%,中国有3亿个高血压,血脂高有1.4亿,糖尿病近1亿,中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年都不会到拐点。预防很重要,做末端只是帮你有机会改正错误,没有把预防弄上去,病人是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医疗资源已经不堪重负了!”

4医生需要认可

-年,杨震坤曾在法国巴黎BICHAT医院心脏科研修。那一年,他收获很多。“法国的医疗技术在欧洲领先,病人对医生绝对服从,医生不用分心在其他事情上。做手术,都是病人自己签字,而不是家属。医生的休息时间不可侵犯,不会像国内一样大型会议必须安排在周末,他们说开会也是正常工作。”

假期的时候,杨震坤就到处去拍照,和同在巴黎的同学结伴出游,卢浮宫,奥赛博物馆,蓬皮社文化与艺术中心。

杨震坤的导师是法国心脏联盟主席,欧洲TOP10的心内科医生,整个上午四五个小时的专家门诊,一共只看6个病人。每个病人,从出生到现在都问得清清楚楚。“如果我们一上午只看10个病人,那也不会有医患矛盾的。但是往往病人有很多问题要倾诉,医生没时间,只能把主要矛盾解决。有的病人不理解,就觉得医生服务态度不好,难免有矛盾产生。”

“中国的医生,工作压力太大了,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这点我不能回避。中国的医疗评价体系,不是每个人都认可的。我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小时候穷没读书,但他也知道老师和医生是天底下两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但是在现在的中国,这两个职业的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虽然现状如此,但是杨震坤并不后悔。当时他选择的时候有点迷茫,有过挣扎,但是这么多年的成就感也让他很享受。医学一直在发展,被治愈的人总是比无法治愈的人多得多。病人笑着出院了,对他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满足。

口述实录

唐晔前些天报道的十院心内科抢救事件,您怎么看?杨震坤那个病人是通过十院的“绿色通道”进行抢救的,整个流程都没有问题,只是因为病人家属不理解为何要在抢救中使用心脏支架,造成了一定的纠纷。实际上,医院都已建立了急性心梗诊治的绿色通道,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全年无休地开放已有十年之久。我们的很多医护人员,全心全意守护着这条生命线。经过我们这么多年的努力,病人已经越来越接受这种治疗手段,病人知道这个是救命的方法。当然,病人来了,还是要和家属把风险谈清楚,心肌梗死仍有一定死亡率,我们每年都有死亡的病人,全世界都这样,不是中国水平不行,国家规定需要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还有费用的问题,毕竟是心脏手术,费用还是相对比较高的。有时,患者来看急诊,没带这么多钱,这时候,救死扶伤是第一位的,我们仍然会积极诊治,大多数病人事后都会理解和配合的。十院发生的,是极个别的例子,那个患者也最终欣然接受了。唐晔应该养成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杨震坤管住嘴,迈开腿,运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学生时代参加体育锻炼;读研究生时,住得远,一个多小时自行车车程,整整骑了4年;我现在没机会锻炼,但是会骑自行车上下班,有时间在家里做做俯卧撑。现在管住嘴蛮难的,看到美食谁不想吃?减肥靠节食,永远不可能,可以吃,但是吃了要吸收掉,靠运动。要靠运动,靠适当的调整。心血管病最怕高血糖,高血压,但是一些中老年病人,靠不吃东西节食减肥就会没有必要的营养保证,体质是扛不住的,身体会垮掉。不过,吃也要有分寸。有人说,我无肉不欢,天天红烧肉,那就不对了,一个礼拜两次就可以了,合理的饮食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唐晔有些病人总是问医生,怎么不推荐他们吃保健品,这个问题怎么解释呢?杨震坤吃保健品不吃药,这是最大的错误!保健品,我作为医生不作评价。药必须吃,如果你有经济能力,可以吃保健品,我不反对。病人觉得药品说明里很多副作用,但是合理的药物治疗,利远远大于弊!保健品说明里没有什么副作用,鱼油不是降血脂的吗?但是,保健品仅仅是辅助作用,吃了不对你负责。我坚决反对把保健品替代药服用。唐晔有什么印象比较深的病人?杨震坤曾经有一个急性心梗的男病人,手术一年之后来随访,虽然无任何不适,但是就像林黛玉一样,脸色苍白,人很瘦,身上肌肉都没有。问他怎会这样,他说死里逃生,一直存在恐惧,一年里除了下楼拿报纸,没出过门,基本卧床休息为主。我问他,你活着是为什么?做手术,是为了让你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去,不是让你做一个废人。后来他了解了,回去上班,每天一瓶牛奶,一个鸡蛋,生活规律,活得很开心。想想病人这样,我们医生也有责任啊!平时忙于解决患者的疾病痛苦,缺乏心理疏导,很多心脏病患者存在心理问题,所以,从那以后,我会尽量抽出时间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唐晔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杨震坤现在心血管疾病永远是病人来找你,是被动的,所以预防医学很重要,但那不是我的专业,我手上的病人都来不及看。我们有的时候去做新民大讲堂,我觉得形式蛮好的,可是规模太小,受众太少。国家可以开个健康频道,去反复宣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定要先投入做个十年二十年。等我不做医生,我愿意去做这个。唐晔中国的病人和法国有什么不同?杨震坤我们跟病人说“不能吃肉”,他会问你,鸡肉也不能吃吗?瘦肉也不能吃吗?法国人不会问,他们就从此不碰肉了。我们的病人会觉得,我不能被你骗,我要自己懂一点,所以容易有一点对立情绪。但是法国人没有反问的,不会顶嘴,因为医生和病人没有利害冲突。我们这种环境下这么多年,已经对此麻木了,也有办法对付这个问题了,但是对年轻医生来说,这是一个坎——他们都是独生子女,可能过不了。唐晔医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杨震坤

让病人摆脱痛苦,好好活着。但是这个太难,疾病谱越来越多。以前瓣膜病多,现在都找不到,都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医学就像病毒和杀毒软件一样,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觉得,我们现在是做末端医疗,花的代价和受益不相符,有点亏。有的医生看了一辈子病,最后看不了病了,因为知识跟不上。医生永远是在追赶疾病,因为病也在发展。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英国人投入了万英镑,想攻克感冒,没成功,因为他们去杀完二三十种病毒,但新的感冒病毒又冒出来,永远赶不上变异。做了两三年,他们放弃了这个研究,因为觉得像无底洞一样。

有的时候我们很迷茫,医学发展和病人的需求之间有一个矛盾,只能无限接近,却不能跨越。我们救了很多人,但是毕竟还是有人救不了。医生只是一个个体,只能尽到医生的责任,就是救死扶伤。唐晔再有一次机会,您还会做医生吗?杨震坤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从读大学算起,我接触医学已经快30年了,尽管期间有过迷茫,有过挣扎,但是,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热爱我的工作的。现在让我去改行,可能我什么也做不来了!当然,人生就像围城,城外的人要进来,进来的人要挤出去,此山总比那山高,但是我已经知天命,心态平和,没有非分之想了。从医这么多年,有快乐有悲伤,这就是人生吧!我热爱我的事业,只希望守好这份工作,对得起良心。不过在中国这个现状下,我和大多数从医者一样,不希望我的孩子做医生。

采访/唐晔编辑/文刃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媒体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晔问仁医

真实,真切,真相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gongshi.com/nwyzz/65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