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吴斌教授、主任医师
“广州日报力邀10医院的名医,推出“名医大拜年”系列,给广大读者派发“健康大利市”,今天为大家献上我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吴斌教授的健康提醒。
”健康提醒:
少吃油腻,避开烈酒,不吃隔夜剩饭。如果有剧烈呕吐后腹部剧痛、血便或者腹痛伴有发烧等不适,请别耽误时间,应尽医院就医。
春节假期前后,必然有美食醇酒相伴。然而,对不少人来说,美好的饭局刚刚散场,肠道便开始“颤抖”,腹泻、腹痛令人既伤身又扫兴。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名医吴斌教授指出,节日前后的饮食应有所节制,要为消化道“减负”。
暴饮伤肝又伤胰
中国人的传统春节饮食,以油腻的高脂肪、高糖、高蛋白食物居多。在温饱难求的年代,春节期间与亲友们欢聚饱餐,会让人回味一年,然而时至今日,这些油腻食物早已成为日常餐桌上的常客,而节日欢聚饱餐的习俗未改,难免会让一些人的肠胃吃不消。吴斌指出,大量进食油腻食物后,随着胰液分泌增加,胰腺组织不堪重负,容易充血水肿,严重时甚至溃烂、出血和坏死,从而诱发急性胰腺炎。
很多人知道,长期酗酒会伤肝,导致“酒精肝”。其实,“一次暴饮”的危害更不能小瞧,有可能让人当场丧命。吴斌指出,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酒精,不仅可损伤胰腺,诱发急性胰腺炎、急性肝炎,还有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
曾有一名男子在酒桌上猛灌一两斤酒,由于不胜酒力而剧烈呕吐,随即因上腹医院抢救。医生发现,他的贲门黏膜下广泛出血,诊断为“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贲门黏膜撕裂多在剧烈呕吐后发生,而酗酒是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之一。“患者轻则上腹部疼痛,重则会因大出血而休克甚至丧命。”吴斌强调,为了消化道的安全,节日前后饮食宜有度,切记暴饮暴食。一旦出现呕吐、腹泻、腹部剧烈疼痛等症状,不可掉以轻心,尤其要警惕急性阑尾炎、溃疡病导致的急性穿孔、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发出的警报,以免将生命置于险境。
“年年有鱼”意头好难抵鱼刺寄生虫
食管异物也是春节前后常见的“吃出来的急症”。“中国人讲究‘年年有鱼’的好兆头,但鱼作为当家菜之一,每年都让不少人吃足苦头。”吴斌指出,有些人不小心把鱼刺吞下去,刺伤食管,严重者还会刺穿食管,伤及周围的大血管。一旦心主动脉被“闯”出食管的鱼刺刺穿,患者会因大出血而丧命。因此,吃鱼时要细嚼慢咽,不可高谈阔论,尤其是孩子吃鱼肉时,家长要避免逗弄孩子,以免导致意外发生。一旦鱼刺扎伤食管,民间方法“吞米饭”“喝醋”并不能取出鱼刺,反而可能让鱼刺越扎越深,最靠医院求助,在消化道内镜的帮助下取出鱼刺。
节日期间还要防范急性胃肠炎。丰盛的年夜饭没吃饭,有些勤俭持家的主妇尤其是老一辈人会把剩菜“囤”到冰箱里。吴斌指出,尽量不要吃冰箱里的隔夜饭、隔餐饭,尤其是青菜、海鱼等最好不要隔夜保存。冷藏肉类剩菜的保存时限不要超过一天,再次食用时必须充分加热。还要提醒的是,烹调、储藏鱼肉时,要注意将鱼胆完整取出。鱼胆通常含有较多寄生虫,且有些鱼胆含有毒性,一旦在烹调时破裂,可能污染鱼肉。对于被鱼胆汁沾染的鱼肉,最好丢弃或清洗干净。在各种烹调方式中,生吃鱼肉导致寄生虫感染的风险最高。清蒸鱼为追求口感鲜嫩,鱼肉不易被蒸透,也有较高可能感染寄生虫,因此,从预防寄生虫感染的角度出发,清蒸鱼时最好蒸得久一些。
春节前后如何关照“肠胃”?
作为消化道专家,吴斌主张春节前后要“养肠胃”。有些年轻人春节前后的常态是:头一晚玩得太晚,第二天便迟起,三餐合并为两餐,甚至合并成一餐,一顿晚餐撑一天,一上班肠胃适应不过来。
吴斌的养生经很简单,每年春节假期都会保持规律作息、规律饮食,餐桌上注意控制食量。如果头一晚吃得太油腻或超量,第二天早上他不会减掉早餐,但饭量会减少,且多以面条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以免饥饱不定,胃肠“空转”受损。而节后,调理肠胃最好、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清淡饮食,减少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